“在常规武器试验道路上不断冲锋!”——陆军某试验靶场高级工程师吴颖霞记事
如果时光可以浓缩,陆军某试验靶场高级工程师吴颖霞的人生中,那些灿烂辉煌都收纳在一只旧皮箱里。
这只“旧皮箱”,装满吴颖霞的青春和荣誉: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、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、中国妇女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、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第十届执行委员会委员、全军优秀指挥军官、全军优秀共产党员……
一个个奖章、一本本证书、一项项成果,无不是对她28年如一日,为我国常规武器试验无私贡献的褒奖。
“荣誉仅仅代表着过去,我是一名国防战线上的普通战士,在常规武器试验道路上不断冲锋,是我该有的姿态。”吴颖霞说。
1991年,吴颖霞大学毕业,来到试验靶场,成为这里的首个女研究生。
“刚到试验靶场时,住的是危房,喝的是沙子水,整个技术室只有一台计算机,专业资料的匮乏就更别提了!”吴颖霞说。
虽然条件艰苦,但吴颖霞却给自己定下了那个在别人看来“不切实际”的目标:“两年内胜任本职,三年内精通专业,五年内成为技术带头人”。
为早日胜任工作岗位,她从最基础的校验工作干起,短短3个月,就写了10万多字的专业笔记。
“为学习设备原理,我把能找到的报废设备逐一拆开,研究部件,画结构图,一口口嚼,一点点消化。”吴颖霞说。数月后,她不仅掌握了10多种常用光学设备的结构原理,还能从测试数据中快速准确判断设备故障位置。
这种拼劲,让吴颖霞很快从日常试验任务中脱颖而出,成为当时试验靶场最年轻的试验主持人之一。
1994年初,她担任某装备试验主持人。试验中,敏锐的她发现其战术指标不符合实战要求。为让大家信服,她主动申请反复试验,在检验结果面前,装备厂家和业内专家开始对这个初出茅庐的“小姑娘”刮目相看。
试验靶场就是战场。这是吴颖霞在长期科研试验工作中,最深的领悟。“要‘为战友生命负责,为能打胜仗把关’。”吴颖霞说,“而要做到‘负责’,持续创新提升试验能力很关键。”
2001年,一次导弹试验任务因故出现延期。吴颖霞带领试验组深入车间与专家、工人一起分析工艺流程,一个环节一个环节检查试验数据,一张图纸一张图纸查看设计结构,半个月后,终于找到并解决问题。
试验虽然成功了,但吴颖霞却陷入了沉思:一个小问题,就致使试验停滞这么长时间,如何才能从根本上提升试验效率、确保试验质量?
“传统导弹试验方法不但花费昂贵,而且环境条件制约多,难以提高试验效率。而破解这个问题的关键,就是实现试验靶场仿真技术。”吴颖霞虽然看得远,但在当时,“仿真技术”对于常规武器试验还是个新生事物。
吴颖霞带领团队从零做起,开始了一段艰难的创新路。一次次假设、论证、推翻、再论证、再推翻,使试验靶场具备仿真试验能力。
吴颖霞率领团队先后承担课题30余项,攻克仿真建设技术难题100多个,初步建成了以复杂运动姿态等为重点的仿真试验条件,初步具备了多样环境等条件下的仿真测试能力,在20余型导弹重点试验中得到了实践应用,她也先后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0项,荣立二等功、三等功各1次。
虽然先后担任多个岗位职务,但吴颖霞无论在哪个岗位,都脚踏实地、勤奋敬业。
2004年,走马上任技术部首任主任的吴颖霞,带领大家加班加点紧锣密鼓地开展试验任务,当年圆满完成科研试验任务近百项,单位也被评为全军军事训练一级单位。
担任总工程师的六年时间里,吴颖霞主持完成了试验靶场多项建设,年均指导完成试验任务百余项,试验靶场综合试验能力持续提升。
吴颖霞深知人才培养的重要性,她结合重大任务锻炼、推进军地融合培养、创建创新团队,促使人才建设驶入了“快车道”,一批高层次拔尖人才成了单位建设中坚力量。她自己先后也培养优秀科技干部40余人,带出技术骨干20多人,为专业建设的长远发展储备了厚实的技术力量。
28年间,吴颖霞一心扑在常规武器试验事业上,平均每年有280多天在一线加班。
28年来,她先后完成重大试验任务110余项,填补了我国武器装备试验领域10余项空白,成长为一名常规兵器试验领域的专家能手。
关键词: